(一)学科概况

区域国别研究在西方起步较早。18、19世纪,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对世界部分地区和国家特别是亚洲、非洲开展研究,为此建立了相关研究机构。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域国别研究在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体系,一大批复合型人才和相关研究成果为其推行国家战略、维护国家利益发挥了特殊作用,区域国别研究成为一个重要的独立学科。

(二)学科内涵

“区域国别学”是典型的交叉学科,它有特殊的研究对象,丰富的研究内容,复合的人才培养要求,多样的研究方法路径。

1. 研究对象

区域国别学作为交叉学科,是对世界不同区域和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人文、地理、资源等进行全面研究,具有战略性、综合性、集成性、对策性、实用性和即时性等特征。区域国别学的任务,是打通原来分属于各独立学科的知识领域,系统探究区域、国别的历史与现状,揭示其规律和走向,形成交叉与统合的知识体系,为我国深刻了解世界提供学术指引。

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的研究对象有别于任何一个现有学科,它是对区域、国别进行整体性、宏观性、集成性的研究,因此需要多学科、跨学科的参与,需要研究者有多学科、跨学科的知识积累。参与区域国别学研究的各领域有一个共同目标,即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对地区或国家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大视野的研究,以获取对地区、国别的全面和深刻的了解。

2. 理论体系

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包括:(1)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及关于世界发展的理论。中国的区域国别学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思想,对世界各国的历史和现状进行研究,这是中国区域国别学有别于其他国家类似学科的性质所在,是其存在基础。(2)现代化理论,包括西方现代化理论和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区域国别学注重中国特色现代化理论,同时也借鉴西方现代化理论中合理的因素。(3)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指导我国区域国别学的关键理念;区域国别学必须牢牢把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思想,使研究工作服务于世界各国人民。(4)文明互鉴理论。不同文明的相互交流与互鉴互学,是人类历史的突出现象,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和世界和平发展的重要动力。文明互鉴理论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域国别学将以此作为重要的理论依据。(5)有选择地运用各相关其他学科的成熟与创新理论,融合于区域国别学理论体系。

3. 研究方法

欧美国家的区域国别研究长于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的并用,但囿于西方的价值观偏见,经常以西方自身经验来判断世界各国、各地区,把西方道路说成是普世规律。

中国需要建立自己的研究方法体系,原则是以国家需求为目标,以区域国别为对象,以发展研究为主线,以交叉复合为重点。鉴于区域国别学是多学科交叉的跨学科领域,我们应该同等重视人文学科方法和社会科学方法,各取所长、各避其短,同时吸纳自然科学和理工科的适宜方法与手段。区域国别学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领域,要求研究者在对象国生活和学习,接触对象国的文化与社会,了解其民风民俗。区域国别学要求研究者掌握对象国语言,以该语言作为研究与考察工具。区域国别学应在借鉴国外研究成果和总结我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方法与理论,在构建和完善的过程中推动中国特色区域国别学发展。